不取

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也许现在正在走的位置有些偏离真正属于我的方向,但却不能因此停下脚步。 生活,真的是很大的一门学问。
学会谦卑才好,根器原是钝劣之人,有什么好骄傲的。

 

摘选自《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明悟快感和欲望

当我们说我们彼此相爱,这种爱包含着欲望,还有各种念想为了得到快感而设计的种种影像。我们必须弄清楚爱是否是欲望,是否是快感,爱当中有没有包含着恐惧;因为只要有恐惧,就必定会有仇恨、嫉妒、焦虑、占有欲和支配欲。关系之中自有美的存在,而整个宇宙是一种在关系当中的运动。宇宙遵循秩序,当一个人本身胸存秩序,那他在和别人建立的关系中也会遵循秩序,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也因此变为可能。如果你探询关系的本质,你会发现秩序是其中绝对必要的元素,正是有这种秩序,爱才随之而来。

什么是美?美是今日清晨山巅怡人的雪景,纯洁而晶莹;美是皑皑白雪映衬下孑然傲立的树林;美是人类创造的种种非凡的机器,充满智慧结晶的计算机,美存在于人类的脸庞、绘画,诗歌——似乎你总是可以发现“那里”的美。当你去博物馆,或是去音乐厅听贝多芬、莫扎特,你会感受到一种大美——但这些都是一直存在于“那里”的美。在流水潺潺的山谷间,鸟儿展翅的翱翔中,清晨山雀的歌唱里无处不存在着美。但是美是否仅仅存在于“那里”?或是说只有在“无我”的境界中美才会存在?朗朗清晨,当那些蔚蓝苍穹下熠熠生辉的山峦映人你眼帘的那一刻,那种宏伟庄严会使你忘记关于自己的一切。山峦显现出的壮丽与恢弘、庄严与力量,驱散了你所有的烦恼,哪怕只是一秒钟的时间,你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美存在于无我之境,但只可惜我们是自私的人类,无法摆脱自我的束缚,因为我们关注自己,重视自己,沉浸在自我的烦恼、痛苦、悲伤及孤独之中。正由于极度的孤独,我们渴望被认同,总是依赖于某种观念、信仰,或是某个人,尤其是依赖于某人。而当习于依赖,各种问题便应运而生:心灵有所依赖便会产生恐惧,被缚于他物时也不免堕落。

欲望是我们生命中最急要最强劲的驱动力——我们这里谈的是欲望本身,而非对某具体事物的欲望。所有的宗教中都说到若要忠于神明,便要克服欲望、毁灭欲望,控制欲望。此外,所有的宗教教义还提到用一种思想创造出的形象来替代欲望,基督教如此,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亦然,即用某种形象替代实在,而实在便是欲望,熊熊燃烧的欲望。在他们看来,人们可以通过其他代替物克服这种欲望。或者是将自己臣服于你心目中的主人、救世主,或是上师——这同样也是思想中的活动,是所有宗教的思维模式。我们需了解所有有关欲望的一切思维活动,因为显然欲望不是爱,也算不上悲悯。然而没有爱与悲悯,冥想便无任何意义。爱与悲悯有着思想无法代替的作用。

因此,去理解欲望的本质,探寻它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以及它是怎样扭曲明晰的事实,是怎样削弱爱的力量——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去理解欲望,而不是压抑欲望,也不要试图控制它或刻意引导它,即使你可能觉得这样会使你内心获得平静。

请记住,我并不是要试图将一些观点强加于你的思想,也不是要引导或是帮助你,我们只是在一条微妙、复杂的道路上同行,需要彼此聆听才能探求到欲望的本质。当我们理解了欲望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它的意义和本质,欲望便将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非同寻常的价值及动力。

当你观察欲望时,你是真正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还是在自我产生欲望时就察觉到了欲望?不是独立于己外的欲望,你就是欲望载体。你明白其中的差别吗?我可以旁观欲望,这种欲望可以产生于对商店里某样怡人商品的拥有欲,我想要买这件商品,此时商品独立于“我”而存在;否则“我”就是欲望实体的体现。所以即使观察者没有注意欲望,欲望也拥有它自己的映像。

我们可以来看一棵树。你可以通过“树”这个词认知到挺立在田野中那个具体实物。但我们都知道“树”这个词本身只是一种符号,它并不是树。同样的,某人的妻子也不是“妻子”这个词。但是人们确实选出了“妻子”这个词。我不知道你是否体味到了其中的微妙。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的认识到词语并不是实物本身。“欲望”这个词并不是欲望这种人的心理反应所承载的那种特别感觉。所以我们必须要小心,不能掉进词语本身的陷阱之中。此外,我们的大脑还必须足够灵活,能够认识到客体可能也会创造出欲望——和客体相分离的欲望。你意识到词语并不是实体本身,而且欲望并没有同关注欲望本身的观察者分离吗?你意识到了客体可能会创造出欲望但欲望是独立于客体本身之外的吗?

欲望之花是怎样怒放的?为什么欲望的背后会蕴藏着如此大的能量?如果我们不深人了解欲望的本质,我们彼此将永远处于矛盾冲突当中。可能一个人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他的妻子却想要另一件,而他们孩子的欲望与前两者又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彼此之间总是意见不合。而这种争斗、挣扎就是我们所谓的爱,所谓的关系。

我们问到:欲望的根源何在?我们对待这个问题必须实事求是,诚实谨慎,因为欲望这种东西极具欺骗性,令人难以捉摸,只有了解了它的根源,才能真正认清欲望为何物。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感官反应非常重要——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还有听觉。而对于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也许某一种感官反应要比其他反应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是艺术家,我们会以一种独特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被培养成为一名工程师,那么我们的感官反应也和他人不同。所以我们从来没有用所有的感官反应全然地观察过。对待某种事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特别的、相异的反应。我们有没有可能启用我们所有的感觉神经全然地进行反应呢?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用其所有感觉完全反应,就不会存在中心观察视角的不同。一旦人们用各自独特的感受去观察某样东西并有所反应,分隔便产生了。当你走出营帐,看到涓涓川流,粼粼波光,试着去用全然的感受观察它。不要问我怎么用这种方式观察,因为那样的话一切都会变得机械死板。要自己教会自己全然感受的方法。

当你看到了某些东西,这种“看”便会使你产生某种反应。你看到一件绿色衬衫,或者是一条绿色的裙子时,你的反应机制便会被唤醒。然后就会发生“接触”。紧接着,你的念想又会通过这种接触创造出你穿上这件衬衫或者这件裙子的形象,欲望便由此而生了。或者是你在路上看到了一辆汽车,线条流畅优美,车面光滑锃亮,引擎动力十足。于是你绕车一周,看了看汽车的发动机。这时念想便会创造出你坐进车中,启动引擎,踩动油门,开动汽车的情景形象。所以欲望由此开始,因此欲望也就是源自创造出形象的念想,在此之前并无欲望的存在。感官的反应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念想创造出形象的那一刻,欲望便开始了。那么,创造出形象的念想有没有可能不出现呢?这是对欲望的学习,其本身是一种训导。学习欲望是训导,不是控制。如果你真的学习了,那么一切都会解决;但如果你说你必须控制欲望,那你便脱离轨道,步人歧途了。当你看清了欲望的整个运动过程,你就会发现念想以及其创造的形象就不会介入打扰了,到时你只是在注视,在感受。这有什么不对的呢?

 
评论

© 不取 | Powered by LOFTER